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会召开 乐育书院与会分享实践成果并举办第四分会场

10月18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会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美育专家、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发展路径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在大会开幕式第六部分主议题案例汇报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作了题为“中国特色书院制下师范生美育素养培养实践与路径创新”的主题报告。报告从书院美育建设思路、特色经验、开展情况和未来愿景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乐育书院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新体系下,培养“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大国良师”的美育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

10月18日下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会第四分会场在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C413成功举办。本会场聚焦高校美育实践创新,围绕“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美育评价机制优化”“社会美育资源整合”三大议题,分三个单元开展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会前,乐育书院特别设置了参观环节,由乐育书院教师张明舒负责引导与讲解。她首先代表乐育书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随后引导嘉宾走访书院空间,详细介绍乐育书院的建院背景、发展历程及特色育人理念。嘉宾依次参观了集中呈现乐育书院精神内核的一楼育人墙,以及展示育人团队风采与成果的二楼展示区。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为后续研讨营造了良好氛围。

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由卢忠林主持,美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徐令担任评议人。美育专委会常务理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沙家强教授以“美育十年:美育意识与美育情怀”为题,结合国家美育政策与高校实践背景,系统提出美育实践的“三阶段演进模型”:1.0艺术实践、2.0课程专业渗透、3.0三全育人。他强调,美育工作者应聚焦“政策践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品牌打造、人才培育、实践落地、质量提升、价值引领”八大方向,超越“纯艺术技能培养”局限,通过理论教学与政策解读,培育时代新人,实现“美育提质增效,助力强国建设与个人价值共生”的目标。

沈阳师范学院吴桂萍副教授的报告由沙家强教授代为宣读。报告指出,人才培养是美育工作的核心,应推动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通过师生共课与开放式协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培育具备实践品格的人才。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慧平聚焦书法美育,以2025年广东美院公益课程为例,探讨“师范生书法美育素养提升”路径。他提出“审美先行”理念,构建“视觉—体验与理解—回归视觉”的教学主线,结合“笔象、笔意、笔境”理论搭建书法鉴赏框架。针对当前书法鉴赏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薄弱、文化理解不足等问题,提出“视觉回归”与“多维度解读”两大策略,并设计五环节解读法,有效提升师范生的书法美育教学能力。

赣南师范大学杨林副教授以“扎传统文化之根,育为民而舞新人之果”为题,结合2020年美育课程建设政策,针对乡村舞蹈教师短缺问题,依托赣南采茶歌舞等资源,介绍了学校“三能三美三爱”培养目标。通过资源挖掘、路径设计与机制健全,形成“三类资源、五步进阶、三方协同”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获得多项荣誉并被多所高校借鉴。

浙江师范大学孟文果老师以“艺术与科技:数字化时代高校师范专业舞蹈教学实践探究”为题,指出数字化教学是对传统课堂的“补充而非替代”,可拓展学习时空,实现“师生—人机”双重互动。通过打造省级一流混合式课程,引导学生运用AI技术完成《校园暴力》主题舞蹈创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为艺术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了新范式。

德州学院李洪亮老师分享了“德州学院‘弘美’大课堂建设与成效”,系统介绍了学校构建的“四结合、四层次”美育教育框架,打造美育专业建设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弘美”大课堂体系,并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美育内涵,积极开展美育服务基层活动。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麦雯老师围绕“育乡村之师,筑美育之魂”,介绍了“乡村美育教师培养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分享了课程研发、师资联动与乡村浸润实践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赣南师范大学詹燕君教授由杨林副教授代为汇报。汇报指出乡村美育教师短缺问题,结合赣南地域优势,提出“一轴双向三台联动”美育模式:“一轴”即构建“红色+古色”育人资源体系;“双向”兼顾教育与非遗传承;“三台联动”立足“讲台—舞台—平台”链式教学,实现综合实践能力贯通。该模式已培养千名艺术师范生,产出一批国家级奖项作品,未来将推进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发展。

谢懿真副教授在评议中赞赏本单元“立足地域、联动多方”的特色,指出王刚的书法资源整合、李煜轩的儿童美育实践、王鹤的“12345”体系,分别从文化活化、儿童创新与流域资源利用角度构建了社会美育的有效路径;以“顶天立地”概括其成果——既呼应国家文化战略,又扎根地方实践;建议加强资源整合效果的追踪评估与校际互鉴,推动美育社会功能从隐性走向显性。

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由沙家强教授主持,吴慧平担任评议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傅香红主任聚焦高职美育困境,指出内容、形式与评价的错位问题,提出“制度驱动、参与竞争、行为自发”的“科艺融合”美育浸润三角模型,通过学分挂钩评奖评优、联动博物馆、引入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激发学生动力,该模式已获中医药院校认可。

晋中信息学院李晶老师围绕经典电影赏析课程,针对学生基础薄弱、轻视选修、审丑思维突出等问题,构建“40%期末影评+60%平时成绩”评价体系,推行双师授课与影院展映,提出过程性评价与四维动态追踪机制,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多方责任共同体,推动学生向“美育设计师”转变。

郑州轻工业大学的杨佳一老师以“指向素养教育的普通高校美育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为题,分析当前美育评价偏重总结性考核与技能评价的弊端,提出“三维四格”评价框架,通过课前问卷、课中档案袋、课后分级任务等方式,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并计划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北京联合大学赵思童老师探讨高校美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偏好线上选课、评价难量化、课程边缘化、目标过多等,提出应明确美育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美育纳入高校考核,并尝试通过档案袋评价与纵向成长记录予以改进。

吴慧平在点评中肯定本单元“细分场景、破局导向”的特点,认为傅香红的“三角模型”与杨佳一的“三维四格”精准回应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需求;指出李晶的“过程性评价”需注意美育与德育指标区分,赵思童对问题的梳理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各高校结合办学定位细化评价标准,平衡技术应用与主观评价,进一步聚焦“素养导向”的落地实施。

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由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副院长季琳琳教授主持,美育专委会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谢懿真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湖州师范学院王刚副教授以“从内生机制多维活化到系统赋能:湖州书法社会美育资源的整合路径研究”为题,探讨书法家的主体创造性及其审美教育功能,分析地方书法资源的有效利用路径,提出通过文化创意、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书法美育的可行方向,并强调资源组织与落实的关键作用。

广州美术学院博士生李煜轩以“从审美启蒙到文化传承”为题,分享宁夏沙坡头儿童书法美育实践经验。针对传统教学枯燥、儿童认知有限等问题,将抽象书法概念转化为“写、画、印、铸、拓”等可操作活动,通过实践单元与心愿计划,构建“一核三维”模型,实现从审美启蒙到文化传承的有效转化。

德州学院院长王鹤介绍,学校作为山东省首批美育试点高校,依托黄河与大运河文化资源及德州黑陶等非遗,构建“12345”社会美育体系,通过资源数字化采集、举办黄河流域纺织非遗大会、开展支教与中外人文交流等途径,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谢懿真副教授在评议中赞赏本单元“立足地域、联动多方”的特色,指出王刚的书法资源整合、李煜轩的儿童美育实践、王鹤的“12345”体系,分别从文化活化、儿童创新与流域资源利用角度构建了社会美育的有效路径;以“顶天立地”概括其成果——既呼应国家文化战略,又扎根地方实践;建议加强资源整合效果的追踪评估与校际互鉴,推动美育社会功能从隐性走向显性。

本次第四分会场研讨内容务实、交流深入,为全国高校美育工作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示了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育特色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为与实践创新,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与路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