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首页 本科生教育

汉语言文学



一、专业定位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具备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坚实专业知识、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文化教育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科研等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并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回创新与引领作用的拔尖人才,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多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未来精英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总计140学分。

(二)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诚挚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要求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学明辨,具有优良的学科素养、知识更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综合类学生应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同时对学科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为此,首先必须完整系统地修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这是中文学科专业培养的核心教育教学资源。其次,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修读语言类与文学类的专业方向课程。这两类课程围绕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计,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性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修读的基础上,培育学术创新意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学生还应修读若干与中文学科相关的专业课程,参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不断拓宽眼界。学生还应认真学习学校通识课程,促进全面发展。要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外语应达到国家英语六级或学校学位英语水平。

师范类学生应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卓越的教学水平、出色的教学技能;锐意创新,不断改进中国语文教育教学,勇于进取;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知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并依法执教;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教育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知晓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能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对基础教育涉及的有关古今中外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基于一定的标准对文本进行鉴赏和评价;对文本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学的现象、问题和规律等有探索的欲望,能够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适当的理论,针对这些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独立的探索,并能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规律或基本结论;能理解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相关知识,和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整合形成语文教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阶段发展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语文教学规律和方法;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能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知晓并掌握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加以运用;能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能进行初步将信息技术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方面的着力点。

四、课程体系

综合类

综合类学生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三大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中有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板块,学生可从中修读6学分,包括四书精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与社会应用、中国文化概论7门中任选3门。,在本模块非本专业开设课程中任选4学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从中各选修2学分。还有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必修24学分)、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必修6学分,选修2学分 )、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等板块的课程(必修9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类。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36 学分:古代汉语I、古代汉语II、汉字学、现代汉语I、现代汉语II、语言学入门、《诗经》精读、《文选》精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经典导读、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语文教育学。

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 30 学分: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文艺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语文教育等9大课程板块的15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又称之为项目制学习,其中必修项目共9学分,包括:1. 专业实习或社会调查( 2 学分必选)。通过开展与专业培养内容相关的专业实习或社会调查取得该学分。2. 毕业论文( 4 学分)。3. 社会实践或科研创新(2 学分必选)4.劳动教育(1学分)。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校团委等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类国情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性劳动与活动以及主题实践活动等。科研创新是指学生通过完成国家、广东省和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专业权威度高、影响力大的学科和科技竞赛以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方式申请获得的学分。此外还有项目制课程,为任选课。修读学分可以根据个人专业发展来定。


师范类

师范类学生的课程也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三大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中有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板块,包括四书精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与社会应用、中国文化概论7门中任选3门,在本模块非本专业开设课程中任选2学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从中各选修2学分。还有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必修27学分)、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必修6学分,选修2学分 )、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等板块的课程(必修7学分,选修2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类。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36 学分,包括:古代汉语I、古代汉语II、汉字学、现代汉语I、现代汉语II、语言学入门、《诗经》精读、《文选》精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经典导读、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语文教育学。

教师教育课程(30学分),包括:从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5 学分)、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14 学分)、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11 学分)模块内,按照学分比例选修课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项目制学习和未来卓越教师养成课程中的实践类两个部分的内容。

1.项目制学习(11 学分):包括国外研学、项目制课程、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课程等 6 学分,以及毕业论文 4 学分,劳动教育1学分。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包括校团委等单位组织开展的各类国情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性劳动与活动以及主题实践活动等;学生通过完成国家、广东省和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专业权威度高、影响力大的学科和科技竞赛以及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方式申请获得的学分。

2.未来卓越教师养成课程(6学分):包括教育情怀与生涯规划模块中的教育观摩与研讨(1 学分,即教育见习);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模块中的教育实践与提升Ⅰ(1学分,即教学技能实训);教育研习与职业发展模块中的教育实践与提升Ⅱ(3 学分,即教育实习);教育研究与发展(1 学分,即教育研习)。  



五、师资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在历史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启功、郭预衡等一大批学术巨擘,在这里教书育人、摹画耕耘,铸就了北师大中文学科深沉朴实的气质,灿烂辉煌的历史,形成了坚守学术家园、致力现实关怀的优良学风。目前本专业有在编教师100多名,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中国大学MOOC)课程3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5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1人次,“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各级协会负责人多人,莫言、苏童等著名作家5人,有8人获得牛津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立京师特聘岗位,吸引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施青年教师帮扶计划,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发展基金、基本功大赛、论坛等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长期聘有外籍教师和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如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汪德迈、MICHEL ZINK、英国皇家学术院院士FRANCESCA BRAY、俄罗斯国家院士YURY BEREZKIN、原哈佛大学教授冯胜利等。依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写作中心等,汇聚培养一批中国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文学创作的专家名师和兼职导师,实现师资队伍中外结合、优势互补、高效运转。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进行的学科评估中,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最好成绩获评A+等级;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


六、教学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有完善的图书馆、阅览室,中文学科的图书资料齐全丰富。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和远程教学的各种设备,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在全国各地与多所中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学生教育实习的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平台丰富。现有13个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文学创作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文国际教育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共同承担了珠海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各门课程。本专业建有2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交叉平台、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与国家语委联合建立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学院建有实体性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以及跨文化研究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等多个非实体性机构;还设有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这些机构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