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首页 本科生教育

体育教育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体育教育专业立足国家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根据我国新时代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课程设置,通过先进的育人理念,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训、赛、研融通联动的培养途径和生动而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等,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专业基础宽厚、运动技能精湛、国际视野开阔、实践实战能力强的卓越体育人才。

2.培养目标

崇德弘教,具有诚挚的家国情怀和体育精神;文武双修,具有优良的学科素养和精湛的运动技能;传道授业,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训练技能;锐意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和体育教学、训练的基本研究能力;培养符合学校体育工作要求的卓越人才,成为引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四有”好老师。

3.培养规格

(1) 学制学分

学制:4

学分:160学分

(2) 能力与素质要求

能力与素质要求

二级指标

指标分解

编号

指标名称

师德规范

1.1

政治立场

Ø 认同并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教育方针

Ø 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3

职业道德

Ø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Ø 熟知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并依法执教;

Ø 立志成为具有教育理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2.1

教育使命

Ø 秉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精神,志愿从事教师工作;

Ø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终身执教的教育理想;

2.2

教育观念

Ø 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Ø 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Ø 适合时代的创新需求,有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知识整合

3.1

体育教育专业素养

Ø 具有扎实的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

Ø 能运用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对基础教育涉及的有关中外文献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进行设计和指导;

Ø 对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运动和健康现象、问题和规律等有探索的欲望,能够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对这些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探索,并能在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有关规律的认识;

3.2

学科教学素养

Ø 明了体育教师应具有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并理解它们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Ø 能理解和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能和运动、健康等专业知识整合形成学校体育及其体育教学知识素养;

Ø 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规律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体育教育及教学规律和方法;

Ø 初步习得基于运动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3.3

通识素养

Ø 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了解国际先进文化及其变革原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观察视角;

Ø 能用这些文化理念来关照学术、社会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学、教育和体育运动等现象;

Ø 形成具有自我独特特性的体育学科的专业素养;

Ø 在发展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且能融会贯通应用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指导和研究实践中;

教学能力

4.1

教学理念

Ø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Ø 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掌握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Ø 了解体育课程课程标准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变化原因;

Ø 理解最新的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课程教学实施要求;

4.2

教学设计与实施

Ø 能够运用体育教育的最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Ø 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Ø 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适当的反馈;

Ø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Ø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学习评价;

技术融合

5.1

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

Ø 能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掌握与教学有关的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加以运用;能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

Ø 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Ø 能初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创设丰富的体育学习环境;

Ø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教学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方面的作用;

5.2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

Ø 了解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的最新理念,知道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理论和技术;

Ø 在教学开始的准备阶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阶段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的目标;

Ø 引导学生独立开展资料搜索,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其自我反省能力;

班级指导

6.1

管理理念

Ø 把德育放在班级指导工作的首位,一切教育工作以德育为先;

Ø 熟知中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Ø 理解和掌握中学德育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6.2

班级建设

Ø 基于科学管理观念,开展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环境;

Ø 能够结合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方法,开展合适的班级教育活动;

Ø 掌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建立家校合作的交流渠道;

6.3

学生指导

Ø 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有关技巧,及时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压力,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路人;

Ø 能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制定基于自我天赋、优势和特长综合发展的人生规划,制定每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的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综合育人

7.1

立德树人能力

Ø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能够从哲学等视角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育人理念;

Ø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理解环境育人、随机教育与家校社区共同育人的价值;

7.2

学科育人能力

Ø 熟知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理解体育学科在育人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

Ø 在学科教学中,能在设计中将体育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在环节中贯穿育人的活动,发挥评价在育人行为中作用;

Ø 能在体育学习设计中初步将学生人格养成、理想塑造等与体育学习融合起来;

自主学习

8.1

终身学习

Ø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明确终身学习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

Ø 对于未来的职业成长有期许,渴望成为体育教师中的卓越教师;

8.2

专业规划

Ø 掌握教师不同阶段专业发展的规律与要求,明确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在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意义,能够制定不同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

Ø 能够结合社区环境、学校发展、学生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自我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平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事务和教学研究等关系;

8.3

自我管理

Ø 能够实施自我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Ø 克服学习中各种影响的因素,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Ø 在工作中开展自我锤炼,张弛有度生活,完善自我的职业成长和个人终身发展;

国际视野

9.1

了解国际前沿

Ø 在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对国内外的最新的体育教育等研究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Ø 具有深入理解、探究全球先进语言和文学专业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的兴趣和意愿;

9.2

国际交流能力

Ø 具有与国际学者和同仁交流的能力;

Ø 就教育的有关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Ø 能够独立查找和阅读国际文献,主动学习和了解国际母语教育中有效做法;

Ø 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专业交流团体或国际会议的意愿和能力;

反思研究

10.1

反思能力

Ø 明确知道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Ø 能够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反思、批判、创新的习惯和意愿;

10.2

批判能力

Ø 能够借用有关标准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或专业学习中问题,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主动查阅理论资料、咨询专家教师、开展特定研究;

Ø 主动找寻造成教育教学或专业学习中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10.3

研究能力

Ø 能够运用量化、质性和混合研究方法,针对有意义的问题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

Ø 利用实际证据来反思常见教育现象和解答教育问题;

交流合作

11.1

沟通能力

Ø 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方法,能运用这些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开展交流;

Ø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聆听、发表意见、汇总、研讨等具体方法,并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11.2

合作能力

Ø 理解学习共同体含义和作用,认同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并能够参与或组建学习共同体;

Ø 掌握团队协作的做法,认同团队协助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团队协助;

Ø 掌握理解沟通合作技巧,并能运用该技能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课程体系

(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按照学校要求修读,其中包括英语、政治、军事理论等相关课程。

(2) 专业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为必修包括体育概论、体育史、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康复学、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等相关的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包括主项选修课、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两个部分。主项选修课每位学生必选一项,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九种课程。另外,从理论课程中至少选3门,从技术课程至少选4门。

项目制学习模块,突出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理论、方法、技能的教育。

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在教育实习前进行开题的准备工作,教育实习期间进行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等,教育实习结束后撰写开题报告,考试周组织进行论文开题。第八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3) 卓越教师养成课程

专业方向课模块中,以小学、中学主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体教学内容为核心,加强教与学关系的理论提升、技能实训,以培养卓越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促健康的机制和方法、体质提升的科学方法为重点内容。

实习实践模块中,以体育教育各个环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和裁判法为主要内容,着重突出体育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实习和实训。

“教学能力与学科素养”模块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学校层面必修课程;学院层面课程,在体育教学论、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三门课程中至少修读一门。

5.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学科、术科比例平衡,学科交叉性强,学术实力雄厚,充满活力、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6人,高级职称45人,博导24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10余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名师及各种荣誉称号,多名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一批教师在国家级体育学会(协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副会长、秘书长等职务,还有10余名教师具有国际级、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资格。

6.教学条件

体育设施齐备,已建有足球场2个,350米、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各1个,标准比赛泳池和沙滩休闲泳池各1个,大型风雨操场(室内球馆)一座及室外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可充分满足师生的训练和锻炼需求。同时,学院还配备多间实验教室,充分满足学生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上实验教学的需求

二、杰出校友

王霜

2019届毕业生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高水平女子足球队主力队员,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代表国家征战世界赛场。 2018年成功加盟巴黎圣日耳曼女足俱乐部,2018年底获得“亚洲足球小姐”称号,并被评为2018中国十佳运动员。201812月,签约耐克,成为其代言人。20191月,被《中国妇女报》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2020年带领武汉车都江大俱乐部获得联赛冠军,并被评为最有价值球员,获中国女子金球奖。同年,因在武汉防疫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武汉市总工会授予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张伟鑫

2015级本科生,2016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服役期间,获优秀义务兵、优秀共青团员、两次嘉奖,并在部队光荣入党。退役复学后,在学习、工作方面积极发挥退伍老兵的作用,成绩突出,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届“自强之星”、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十佳大学生”、2020年度北京市优秀在校退役大学生士兵、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现已推免保送为2021级硕士研究生。

丁玉山

1982届毕业生

现为北京一零一中学体育教师、北京市体育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曾获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十部委授予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贡献奖”、北京市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运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峰

1987届毕业生

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文科组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教学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称号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