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聚焦课程与教学 推动新文科建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2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鉴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形势,会议由线下改为线上,采用腾讯会议与平台直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河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90余所高校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研讨。此次研讨会,也是献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此次会议的预告和议程,先期通过十余个微信公众号和一个H5小程序进行预热宣推,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阅览人数近万人次;会议开、闭幕式和主旨发言均通过“学术志”“珠海云”及腾讯会议三个平台全程直播,至闭幕式时,累计逾16万人次观看了直播。

本届年会的核心议题是“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年会还设立了9个分议题:“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比较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小学经典教学与研习”“世界文学教学: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实践”“比较文学教材的继承与创新”“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价值提升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会议主题引发学术界和各级传媒高度关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具有跨学科特质的比较文学,能引领文科教学改革,培养突破专业疆界、具有开阔胸怀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融通中西的比较文学,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4月16日上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对嘉宾的参会与支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学会的基本情况,并借此机会向乐黛云、陈惇两位老先生致敬。

姚建彬教授主持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郑国民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发展概况,指出珠海校区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肯定了文理学院中文系取得的重要成绩和本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及实践意义;诚邀全国学者来美丽的珠海校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郑国民教授致辞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创会会长陈惇教授充分肯定了教学研究分会所做的工作和第七届年会议题的重要性、及时性;并进一步指出,应当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形势出发,从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比较文学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顺庆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高校教指委,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学会在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专业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他认为,这届年会的召开,对促进比较文学的文明互鉴,培养学通中西的拔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指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比较文学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学科本身的融通中西、跨学科性质,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引领文科教学改革;他还结合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指出应把课程的思政建设化为一种文化自觉。

陈惇教授致辞


叶舒宪教授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在致辞中对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高度肯定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文学院“双一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贡献,认为本届年会是回应当前的时代格局,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对话的重要会议,也是献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和文学院建院120周年华诞的重要学术活动。

王立军教授致辞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刘洪涛教授最后致辞。他回顾了学会27年的奋斗史与发展史,总结了学会的优良传统;指出国家战略、学科、学术、教育信息技术等层面的新变化为比较文学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和资源;主张学会在新时代的使命是从学科内部走向外部,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贡献比较文学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刘洪涛教授致辞

大会的主旨发言共4场,先后有16位专家围绕本届会议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围绕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以中西方对“中国化”的错位理解为例,说明重置、重述和重构文明对话的思想工具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曹顺庆教授针对“比较文学要比较,还是不比较?”这个令师生颇为困惑的问题,展开了学理性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的杨乃乔教授尖锐地指出:硬性“比较”的观念和现象依然存在,必须警惕、反思。河南大学的李伟昉教授结合法国、美国及中国比较文学的方法论特征,论述了“可比性”对于比较文学方法论构建的重要性。

杨慧林教授作主旨发言

曹顺庆教授作主旨发言

围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话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宋炳辉教授以世界语言地理和语言史为背景,提出世界文学谱系研究的可能性及研究的基本路径。刘洪涛教授认为世界文学与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的两翼,强调要把世界文学的研究经验融入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来,在价值理想、学科史、研究对象、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其做出系统全面的论述,以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础。天津师范大学的郝岚教授在分析了“新世界文学”在教材、著作、课程、阅读等方面的优势后,指出其弊端也不容忽视。

在新文科建设、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的关系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宁教授肯定了数字人文之于人文学术研究的作用。南方科技大学的陈跃红教授详细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的实践探索经验。

王宁教授作主旨发言

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旭东教授论证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互渗的必要性。复旦大学的刘耘华教授对比较文学教材中的一些“不正确理解”“不充分理解”给出了自己的诠释。姚建彬教授指出,在比较文学教材建设上,应该丰富并优化教材的层级,建立更加适应中国教育学情、符合时代要求和比较文学人才培养规律的中国比较文学教材序列。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劲教授认为,将全球化理论、文学作品分析和文学思潮考察相结合,对于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有重要借鉴作用。首都师范大学的林精华教授主张比较文学研究及课程教学更应该关切现实生活,重视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福建师范大学的葛桂录教授总结了中外文学交流的三个阶段性特征,认为必须具备史料学、语文学的研究方法与思想史的研究视阈,才能实现文学交流史的研究目标。区域文学研究方面,天津师范大学的黎跃进教授认为,比较文学的思维和视野,有助于促进东方国别文学、东方区域文学和东方文学整体三个层次的研究。

陈戎女教授评议

16日下午和17日上午是分议题的讨论。聚焦“课程”与“教学”两个关键词,围绕9个分议题,在9个分会场展开17个场次的专题研讨。与会学者向学界同行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也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互参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全球化和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学者们分别从课程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思政实施、课程理论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同时,还针对新文科视野下比较文学学科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改革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融合数字新媒体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新时代学科教学所面临的发展契机,以及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守正创新等命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贡献了极富前瞻性和启发性的新思路。

赵渭绒教授主持第三场主旨发言

此外,本届年会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论坛。4月16日晚上,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50余名研究生在5个分会场参与讨论。他们的讨论视角多元而新颖,既有对比较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也有应用比较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及作品所作的阐释。研究生论坛既呈现了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体现出当前高校比较文学研究生群体的整体研究水平,彰显了比较文学学科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强烈吸引力。学会新当选的理事全程分别担任研究生论坛的主持人和评议人,既确保了各分会场的学术研讨质量,也增强了青年学子同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

研究生论坛云端合影留念

4月15日晚上,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和会员大会。经会议讨论表决,选举北京师范大学的姚建彬教授担任学会的副理事长,选举上海师范大学的纪建勋教授担任学会的常务理事,同时还选举产生了33位理事。

会议闭幕式于4月17日下午举行,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现任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主持,各分会场代表向大会汇报了本会场议题的讨论与交流情况,总结得极为精彩。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相关议题探讨,无论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跨界与融合,对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后,第八届年会(2025年)主办方代表、天津师范大学的郝岚教授发言。她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诚挚期待与各位代表三年后在天津再相聚。最后,本届年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

郝岚教授闭幕式致辞

云合影

本次会议,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和多个微信公众号之外,新华网(新华客户端)、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红网(PC端、时刻新闻)、湖南卫视芒果TV、《潇湘晨报》(晨视频)、《南方日报》(南方Plus客户端)、《羊城晚报》(羊城派客户端)、《新快报》(ZAKER)、央广网、中国报道网、《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客户端)、《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深圳新闻网、《中山日报》(中山Plus客户端)等多家媒体以及腾讯、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均对本次会议的盛况、亮点做了及时的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