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京师凤凰论坛(2024)-“国际教育主题圆桌会议”召开。
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仲铭锦主持会议,与会嘉宾在开放、务实的气氛里充分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国际教育的现实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郭侃俊在座与会。
京师凤凰论坛(2024)国际教育主题圆桌会议现场
仲铭锦首先介绍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协助和推动全省164所高校拓展国际化的使命和工作内容,表示非常荣幸第三次参加京师凤凰论坛,期望在此次圆桌会议上聆听到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
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仲铭锦主持会议
仲铭锦首先邀请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主任刘乐宁教授介绍国际中文教育现状。刘乐宁教授从国际宏观形势演变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入手,强烈建议采取根据各国国情特点开展国别化的国际中文教育,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开发有针对性的项目,研发符合目的地国情社情的教材和教法,使国际中文教育真正走进世界。
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发言
广州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黄南松在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的政治影响因素和时间成本之后,引证600多年前高丽地区流行的汉语教材《老乞大》和《朴通事》对当代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和应用价值,值得当代教材编写者研究借鉴,其中有六个关注点:第一,口语教材,以会话形式展现,句子精短,有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语言材料; 第二,母语有效介入教学;第三,教材有显著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第四,注重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 第五,注重文化要素;第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趣味浓厚。《老乞大》和《朴通事》两本教材整体结构连贯,话题内容连续,故事场景彼此串联,作为教材趣味盎然,不仅远胜当代以语法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材,而且优于后续偏重听、说、读、写等单项语言技能的教学材料。黄南松最后总结: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统一的基础教材将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外国人的中文教学应该优先重视其对学习者的实用价值。
广州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黄南松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维佳教授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从教授外国学生的书法课程总结汉字、书法、美学和文化感悟之间的联系。他首先阐述中国书法界的审美争议,传统派的继承、现代派的个性和创新、文化批判派的社会状态论、学术派系统论和市场派的趋利性,总体可归咎为哲学对美的认知存在的客观审美和主观审美的范畴。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论,书法审美是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主观感受的心理过程,属于马斯诺高层次需求理论被实现所带来的满足感。外国学生认为书写汉字的过程可以表现出内心世界,观赏字帖可以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和文化情怀。作为文化符号,汉字是书法的依托,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
北京师范大学张维佳教授发言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材、教法和教师,重中之重则是教师,而教材决定了教法。在阐述张志公为代表的暂拟体系和赵元任为代表的交际、对话、注释、讲解和练习渐进式的特点之后,张洪明认为上述两种体系都隶属蒙学经典的精英教育;而以翻转课堂为主流的现代多样化教学方法,归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即习得实用教育。当代国际中文教育在教材、教法选择上应该依托学生能力正态分布的二八帕累托法则,针对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汉语教育都是特殊教育,普通意义的教学法就应该是针对80%常态化学生的普罗大众教学法。教师的关键在于职业性和专业训练,如果划分大学课程为专业能力课和学术思维课的话,语言课属于专业能力课的性质,就应该采用专业能力课的方法,而不是学术思维课的方法,二者不能混淆。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清教授从汉字起源谈起,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应该挖掘经典,例如《说文解字》,重视书面用语的教育,强化五个理念:第一,明确汉字表意;第二,汉字形体结构有演变过程;第三,汉字数量递增但形体之间的系统关系始终存在;第四,汉字与汉语密不可分;第五,汉字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赵学清教授还依据现代科学手段补充说明汉字造字过程是涉及两个维度的高级脑神经反应,而西文只存在单维度信息反馈,这应当引起广大教师在设计汉字教学课程方面的关注。
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发言
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高见博士在盛赞上述专家的观点为“宽领域的思维碰撞”之后,从实践层次陈述国际教育的路径选择的重要性。第一,国际教育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为基础的国家战略。第二,国际形势虽然发生巨大变化,国际教育继续坚持“深化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总体方针不变。第三,未来的路径选择呈现多维度延展趋势。高见博士就国际教育实践提出了若干问题供大家思考,首先,是否坚持专业课以英文授课?其次,是否立体化教育层次?在高等教育之外,拓展职业教育?最后,是否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国别化、区域化、学科化的国际中文教育?高见博士相信中国国际教育总体趋势向好,因为有兴趣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社会人士越来越多,因此就对国际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高见博士发言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潘燕春根据深圳大学的实际情况,建议扩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体验、感受的形式,完善国际教育的体系,补齐所缺的短板,如短期的访学项目具备更大的可操作空间。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潘燕春发言
广州体育学院谭建共博士以国际体育界的交往经验,建议增加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鼓励国外学生来华实地体验中国的社会和考察中国的企业,从而进一步了解民间的中国。
广州体育学院谭建共博士发言
澳门理工大学语言及翻译学院张雁副教授立足专业设置的特点,建议国际教育从国别化、区域化、专业化、兴趣化入手,为国际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时段、立体交叉的多元选择空间,避免趋同性的大而强。
澳门理工大学张雁副教授发言
最后,京师凤凰论坛发起人陈曦教授感谢各位嘉宾精彩的献言建策,助力京师凤凰论坛精准定位,贡献价值,期望共谋国际教育发展大计,为教育未来和从事国际教育的青年学子指明路径。陈曦教授建议将圆桌会议当作未来同道之间的保留节目,与会嘉宾都表示热烈支持。
在宣布论坛议程圆满结束,期待明年再相会之际,陈曦教授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同仁们的协助配合、凤凰书院同事们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表示感谢!
京师凤凰论坛发起人陈曦教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