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观点】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关成华教授在《珠海特区报》为“弘扬特区精神 推动珠海发展开新局“撰文

5月20日,由珠海市社科联、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和珠海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铸特区精神 当改革先锋”理论研讨会在市委党校举行。

会议特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围绕珠海如何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担当作为、加快发展,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

理论周刊摘编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观点,分多期推出,以飨读者。

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争当表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关成华

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明确要求珠海要着眼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切实担负起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责任,以更高标准、更高追求打造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建设具有浓浓中国风、岭南韵、珠海味的现代化城市,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建设“四城”,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懈追求。珠海要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争当表率,勇挑重担。

坚持“改革开放”

珠海经济特区自诞生以来,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40多年来,珠海始终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在全国首开“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先河;开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着眼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珠海要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以特的精神、特的能力、特的标准,率先探索具有超前性、开拓性、试验性的改革措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发挥改革开放牵引作用,聚焦各类热点难点问题,支持干部“揭榜挂帅”“争先进位”,进一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切实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用体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对人民群众而言,要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建设以精神富有为导向的文化发展体系,营造有助于激发创新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自愿自觉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主体。要依靠社会多样性和大众创新激发“活力”,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创新的路径和制度空间,为“人人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更好地容纳市民共创、共建的客观需求。

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珠海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显示,珠海在全国288个城市中排名第13位,比肩一线城市;在252个地级城市中排名第2位,仅次于苏州;在广东省内排名第3位,紧跟深圳和广州。

珠海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创新资源的前瞻性布局和对创新环境的持续性营造,珠海当前人口规模仅有250万左右,却引进建设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等多所高水平大学,同时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这在全国也颇具代表性,可谓是“珠海现象”。在这样的创新资源基础上,珠海要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努力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的新发展模式,把高校、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科技和人才的发展优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珠海经验。

坚持“绿色发展”

特区成立之初,珠海就明确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多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是珠海迈向现代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因为重视保护环境,倒逼企业高质量创新,珠海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上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并进的坦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推动了发展的“代际公平”。与一线城市相比,珠海拥有“后发优势”和“高起点优势”,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的老路,将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原文发布于《珠海特区报

原文链接:http://zhuhaidaily.hizh.cn/html/2024-05/21/content_74966_821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