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首页 学术活动

【论坛】《数字技术、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京师凤凰论坛(2024)专题报道一

5月11-12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凤凰书院联合校区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珠海校区召开以“全球共生·教育未来”为永久主旨的京师凤凰论坛(2024)。本次论坛围绕“国际教育的变革与重塑”,以跨学科、交叉模式、多元视角审视国际教育,共设《数字技术、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的科教创新》和《理解中国——文化记忆中的未来方向》三个分论坛及《国际教育主题圆桌会议》。

5月11日下午,京师凤凰论坛(2024)分论坛《数字技术、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凤凰书院何江昆副院长召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赵学清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主持,在国际交流中心第七会议室举行。

分论坛现场

赵学清教授首先主持,期待与会嘉宾在分论坛主题下各抒己见,贡献智慧,开展自由、开放的交流。

陕西师范大学赵学清教授主持前半场论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首先谈及利玛窦明末进入中国“洋僧西儒”双重身份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的便捷性,归纳总结利玛窦被中国接受的四条经验为亲善、妥协、处境化和借助科技,即史称的“利玛窦规矩”。尽管如此,利玛窦在1603年撰写的《畸人十篇》,通过与中国文人关于十个问题的对话,描绘出当时基督教与儒家观念存在尖锐的冲突,阐述了中西文明之间根深蒂固的深层次矛盾。陈恩维教授建议在中、西方交流中善用利玛窦规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发言

澳门理工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教授、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主任杜志军教授发言谈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国际汉语教育的三重挑战:电子资源缺乏学科针对性、教材缺乏多媒体资源的支持以及教学手段缺乏与电子媒介的有效结合。与会嘉宾赞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巨量的基础性工作来支撑,数字化教学的模式与现今教师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及改革尝试来逐步解决。

澳门理工大学杜志军教授发言

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高见博士从一线工作实践谈及《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教育所应秉持的指导理念,应根据当下国际教育在国内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及实施路径设计,实事求是,合理实现。同时提出为国际学生配置高额奖学金与中国学生家庭生活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中国高校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向国际学生收取与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学费。

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高见博士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深圳)常务副主任韩蔚,讲述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以南方科技大学为起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跨越国际交流、国际汉语教学的传统模式,走出以国际项目为平台的国际教育治理领域内的成功案例。中心促成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教科文组织合作,确立一个非洲高等教育认证标准体系的ICHEI项目,加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中心依托深圳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一个多边合作的新生态,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在线和远程控制的国家教育中心,赋能非洲高等院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ICHEI项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机构,属于非营利组织性质,从而具备民间的财务自由和技术保障的独特运营模式,不仅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专业上的高度赞赏,而且还为国际合作提供便捷性和可接受性的支持保障,从而为中国国际教育另辟蹊径。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深圳)常务副主任韩蔚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行教授以《港澳地区中文术语的使用和传播问题》为题,阐述专业术语在港澳台地区的多样性问题,强调科学名称中文术语不但承载着中华思想文化,而且在突显中文话语权,为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14年作为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项目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正式启动,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核心价值和民族思维方式的思想文化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练、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并翻译成多种外语,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项目与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家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于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行教授发言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的总经理陈高潮先生与来宾们分享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励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主动承担教育公平的工作实践。出版社积极以互联网为平台,数字化为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丰富教学资源,便捷存储和传输方式,多样化用户体验。同时,出版社坚持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质量保障,保证稿件的权威性和正确性,积极构建跨学科领域实施体系,推动美育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并关注学术前沿。论坛后半场主持人陈恩维教授高度赞赏出版社“以物代言”的文化推广实践,对教育公平作出事半功倍的贡献。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总经理陈高潮先生发言

北京励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莉女士以文化产业经营者和投资人的视角,就个人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所见、所闻和所感,提出环境友好性、学习开放性、交流便利性、资源可取性、空间拓展性等多维度对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北京励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莉女士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维佳教授顺延陈高潮先生关于美育教育的实践,结合在凤凰书院的书法授课经历,畅谈跨文化美育教育。张维佳教授首先从书法大众审美和专家审美的争论到对以创新为名的前卫丑书批判,陈述美学理论框架;然后依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具体论证美育在国际汉语教育领域的基本功能。让国际学生从形式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从结果上感受中国文化之美;从内涵上领略中华文化之精神。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国书法不仅承担语言记录的表层基本功能,而且具有民族性美学的中层体验功能,最后是隐藏在深层的潜意识文化碰撞。

北京师范大学张维佳教授在论坛发言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裔传萍女士强调教育具有最大的变革能力,可以塑造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人类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也将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裔传萍副校长提出适应与转变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大挑战其实是教育,包括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内容。通过引进优秀的以色列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可以塑造为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这个现象值得教育界进行深入的思考。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裔传萍女士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邱月提出在教育公平的大前提下,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存在创新变革的机会,时不我待。对于从事一线国际交流合作的人员而言,处理问题的过程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方法选择是一种心智磨炼,只有不断学习借鉴,才能与时俱进,保障有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邱月发言

经过一个下午的自由交流,论坛汇聚各界人士不同视角的观察与不同层次的专业反思,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数字技术对未来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意犹未尽,收获满满。

最后由凤凰书院院长陈曦进行总结。她指出从凤凰书院国际教育的校区定位到粤港澳教育与文化交流的使命,强调京师凤凰论坛的任务就是研究、交流、沟通国际教育的问题。论坛邀请三个不同群体的嘉宾:学界各领域专家、政企决策者和从事国际交流的一线工作人员汇聚于此,主旨是碰撞思想,依托专业素养但可以自由跳出专业框架,以多角度,多维度来共同思考教育的未来,寻找变革的契机,发掘创新的动能,为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期待明年的凤凰论坛能与嘉宾们重聚,针对“全球共生·教育未来”的永久主题继续这场思想的盛宴!

凤凰书院院长陈曦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