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首页 综合新闻

2025年全国高校美育年会在珠海校区召开

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高校美育年会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美育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发展路径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年会设置“主议题案例分享”与“主议题汇报”两大核心板块,并举办了美育课程音乐会及多场平行分会场研讨。与会代表围绕科艺融合、美育教学改革、教师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普及、校园文化建设、乡村美育发展、智慧美育赋能、评价机制优化及社会资源整合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致力于聚势赋能,通过系统革新美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机制,为构建融合共享的新时代美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汇聚新动能。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孙红培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构建“以美为源、四维融合”教育体系的探索,包括引入VR/AR技术、共建数字艺术实验室、升级互动艺术空间等具体举措。

微信图片_20251020084939_43_261.png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卫在致辞中强调,高校美育应该更多地专注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发散性想象力与批判精神,使高校美育课程成为孕育具有创造力新一代的丰沃土壤。

微信图片_20251020084817_41_261.png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通过视频提出三项发展重点:打造国家级艺术品牌、构建跨学科音乐剧育人模式、推动传统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

主会场研讨围绕“美育实践创新”与“科技融合应用”展开。多所高校分享了前沿实践经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 “学院+书院”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中的美育实践;复旦大学推动STEM向STEAM转型,注重学科整合与创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AI微短片、VR与AIGC课程,形成教学闭环。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重庆移通学院等高校则展示了工科背景下推进美育的多元路径,涵盖校企合作、智慧美育平台建设及科幻特色课程开发。专家点评指出,需警惕技术依赖,强化美育价值引领,真正使“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8日下午,八个分会场围绕美育教学改革、教师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普及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各高校代表积极分享案例实践经验,展现出中国美育实践的多样性与创新活力。当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美育音乐会”在珠海大剧院精彩上演。音乐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吴冠澜主持,汇聚校内师生艺术团体,通过13个融合合唱、民乐、钢琴及科技元素的精品节目,立体呈现了美育在课程融合、跨学科创新与文化传承中的教学成果。演出中,脑科学交互技术的融入让艺术表演焕发现代活力,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黄浩勇教授的笛子独奏《渭水秋歌》成为全场亮点,以科学家身份演绎传统艺术,生动诠释了美育的“跨学科”魅力。

19日主会场研讨中,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分别就科技美学课程、“科学之美”跨校合作、“三课三堂”体系建设等主题进行分享。随后,山东大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也分别就“科学摄影”、“出画入戏、复活古画”以及“一体两翼”美育建设思考等主题进行了分享。评议专家在总结中强调,美育需结合科技趋势,回归学科本体,构建跨界人才培养体系。

闭幕式上,杜卫对本届年会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当前美育课程形式日益多元、组织愈发有序。针对备受关注的科艺融合议题,他进一步指出,这一趋势可通过艺术创作随光影等技术进步而演变的历程来理解。但在高校育人层面,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实现“以人文引领科技”。他强调,科艺融合的核心在于赋予科技更多温度与人性,从而培养出能够自觉推动社会进步、助力人民生活美好的工程技术人才。未来应持续以科技赋能美育,深耕优势案例,强化运营与人才培养,确保实效。下届承办方杭州师范大学发出邀请,期待2026年再聚杭州共叙美育。

随着更多高校加入美育浸润行动,美育正不断扎根课程体系、借助科技赋能实现创新,逐步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支撑,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