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教育学院、珠海校区党委学生工作办公室面向珠海园区全体学生联合主办“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系列讲座共8讲,目前已成功举办6讲,覆盖学生400余人次,受到广泛好评。剩余两场讲座将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开展。
4月15日上午,“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章文光教授主讲“以‘三治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章文光教授围绕“三治融合”是什么、怎么来、做法经验、未来趋势展开讲座。他指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优化的核心主要是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通过“三治融合”,将有助于形成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基层治理能力。
4月22日上午,“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张海荣教授为大家带来“全面振兴乡村战略下的文化建设”主题讲座。张海荣教授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了讲座:乡村治理是怎样的“历史脉络”、从何时起乡村成为“问题之域”、转型期乡村为何出现了“文化失调”、现今如何重构乡村“文化认同”。她强调,农村的一草一木、残垣断壁事实上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如史家所言,“不是我替历史说话,而是历史通过我讲话”,我们研究思考、帮扶振兴乡村,应摆脱“意图伦理”。
5月6日上午,“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三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中心评估专家李兴洲为同学们带来“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教育发展路径选择”主题讲座。李兴洲教授以乡村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引出本次讲座主题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然后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对人才的需要,如何进行乡村人才培养引出本次讲座的另一个主题——乡村教育发展路径选择。在介绍乡村振兴战略部分,李兴洲教授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5月13日上午,“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乡村宗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重庆教授带来“焕发内生力量——‘隙地’乡村振兴的逻辑”主题讲座。吴重庆教授就中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提到了乡村空心化现象,指出对全国范围内十年来常住人口增加的“隙地”县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从城市虹吸逸出的拐点及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思考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力量的途径。同时,吴重庆教授对县域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发展与中国化城镇道路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阐明了如何给小农赋能,提出一条依靠乡村内生力量,与城镇化并行的乡村发展之路,令人耳目一新。
5月20日上午,“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木铎楼A215开讲,由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老师为大家带来“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主题讲座。付伟围绕乡村产业的实践形态、乡村产业与城乡转型、乡村产业的内外因素、社会基础与历史维度四个板块开展讲座。他强调,经济生活是嵌入社会的,是具体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人这一要素。
6月3日上午,“理解中国乡村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励教楼B101开讲,由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英魁教授主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下乡的农民需求向度”。张英魁教授以“当前中国乡村存在哪些问题”作为讲座的切入点,介绍了本次讲座主题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他指出,“理解中国乡村”就是要“理解中国乡村之所需”,也就是要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文化需求。张英魁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更要农民精神文化上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