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首页 综合新闻

珠海园区国际师生参加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4月18日下午,珠海园区国际及港澳台师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的组织下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419101018_副本.jpg


为期5天的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合作举办,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加强北部边疆与大湾区的连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融入师生。


IMG_3954_副本.jpg


在百年纪念广场上,中外师生参观并体验了呼伦贝尔非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音乐、美食和运动项目。欣赏了蒙古族独有的歌唱演奏呼麦、长调民歌和马头琴演奏,特色的民族音乐让听者身临其境,仿佛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随后,师生们进入蒙古包做客,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起居,品尝蒙古族的特色美食,还参与了巴尔虎“通克”射箭运动和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两项蒙古族特色运动。


IMG_4037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10419101024_副本.jpg


在位于文华苑8栋的非遗传习坊中,中外师生近距离参观了呼伦贝尔非遗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展画、手工以及毡艺制品,与非遗传承人积极地互动,了解蒙古民族在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师生们惊叹于哈尼卡、皮雕、羊毛毡等手工制品的精美,不仅学习到这些精美手工制品的制作过程和现代应用,还感受了到蒙古族非遗文化背后的人文气息。


微信图片_20210419101029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10419101033_副本.jpg


园区国际及港澳台师生表示活动十分有趣、富有意义,不但让他们接触到呼伦贝尔丰富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普及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知识。


IMG_4264_副本.jpg


来自加拿大的Charles Paul Beaupre教授表示,这次活动让他有机会近距离地体验到了拉弓射箭等极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深深地被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所感染,更加向往内蒙古。非遗传习坊的设立对于宣传保护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意义。蒙古族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的非物质遗产宝藏,它向现代社会展示了如何尊重自然,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如今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发人深省。


德国专家CHRISTOPH STAHL表示,此次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多样性的文化。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环保。现代很多手工艺都已经失传,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统技艺的队伍当中,主动传承这些技艺。


未来教育学院的袁莉教授表示这次活动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开阔了她的视野。她提到,能够在校园里看到蒙古族真正的手工艺品、制作流程和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是非常好的一次机会。


巴基斯坦留学生Imran Khan表示,此次的体验对他来说是一段非常独特的经历。他从蒙古的食物、骑马、乐器感受到了与自己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文化和历史都是宝贵的遗产,对于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这是一个让年轻人学习的好机会,对于我们保存文化和历史也很有意义。


坦桑尼亚留学生STEPHEN ANICETI ARUMASI觉得蒙古包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设计,为他提供很多设计灵感。他认为,继续举办此类校园活动,让更多的中外师生参与进来,让大家记住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他还强调,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遗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IMG_4330_副本.jpg

相关链接:非遗进校园 | “传习坊将打造国内一流非遗教育高地”